更新时间:2025-06-16 16:20:18 点击次数:60 次
哈尔滨商混在运输过程中需严格把控细节,以确保混凝土性能稳定、施工质量达标。以下从运输前准备、途中操作、交付验收等环节,梳理关键注意事项:
一、运输前:车辆检查与混凝土性能确认
1.运输车辆状态检查
搅拌罐功能:启动前检查搅拌罐转动是否顺畅,叶片是否磨损或变形(避免混凝土黏附结块),罐体密封性是否良好(防止运输中漏浆)。
动力与液压系统:确认发动机、液压泵、减速机等部件油液充足,无漏油现象,避免运输途中因设备故障导致混凝土滞留。
辅助设备:检查供水系统(用于调整坍落度)、卸料斗开合是否灵活,GPS定位系统是否正常(便于调度管理)。
2.混凝土配合比与性能复核
配合比单据核对:领取混凝土时,需核对送货单上的强度等级(如C30)、坍落度要求(如180±20mm)、添加剂类型(如缓凝剂、早强剂)等信息,确保与施工需求一致。
初始性能检测:在搅拌站装料后,观察混凝土状态:
坍落度:通过现场测试,确认坍落度符合设计要求(偏差不超过±20mm),若坍落度过大或过小,需及时与搅拌站沟通调整。
和易性:混凝土应无离析(石子与砂浆分离)、泌水(表面析水)现象,否则可能影响运输稳定性及施工性能。
二、运输途中:时间控制与状态维护
1.严格控制运输时间
初凝时间管理:混凝土初凝时间通常为45分钟至1小时(根据添加剂类型调整),运输时间需控制在初凝时间的1/2内(如普通混凝土运输不超过30分钟),避免因时间过长导致混凝土凝结失效。
超时处理:若遇交通拥堵等特殊情况,预计运输时间超过允许范围,需立即联系搅拌站或工地,协商解决方案(如添加适量缓凝剂延长初凝时间,或返回搅拌站重新调整)。
2.搅拌罐操作规范
装料后转动要求:装料完成后,搅拌罐应保持3-5转/分钟的低速转动,防止混凝土在运输中发生离析(石子下沉、砂浆上浮)。
禁止随意加水:运输途中严禁私自向罐内加水(除非经技术人员允许并按比例添加),否则会破坏水灰比,导致混凝土强度下降、抗渗性变差。
3.路况与行车安全
平稳驾驶:避免急刹车、急转弯或高速行驶,减少混凝土在罐内的剧烈颠簸(颠簸可能加剧离析),尤其在通过减速带、坡道时需减速慢行。
温度与天气应对:
高温天气:罐体可覆盖防晒布,或在运输前喷水降温,防止混凝土因温度过高加速凝结。
低温天气:北方冬季运输时,可对罐体进行保温处理(如包裹保温棉),避免混凝土受冻影响性能。
三、交付阶段:卸料操作与质量验收
1.卸料前的性能复检
再次检测坍落度:到达工地后,需再次测试混凝土坍落度(允许偏差较初始值不超过±30mm),若坍落度损失过大(如超过设计值50mm),可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添加适量减水剂并搅拌均匀(搅拌时间不超过3分钟),严禁直接加水。
观察状态:卸料前让搅拌罐高速转动1-2分钟,使混凝土充分混合,观察卸料时是否均匀、无结块,若发现异常(如石子堆积、砂浆过稀),应拒绝卸料并及时反馈。
2.规范卸料流程
卸料高度控制:卸料斗出口距浇筑面高度不宜超过2米,避免因落差过大导致混凝土离析(如石子与砂浆分离),必要时可使用串筒或溜槽辅助卸料。
卸料速度调节:根据浇筑进度控制卸料速度,避免过快导致混凝土堆积,或过慢影响施工连续性。卸料完成后,及时清洗罐体及卸料斗,防止残留混凝土凝结堵塞设备。
3.质量验收与单据确认
现场交接:与工地施工人员共同核对混凝土强度等级、数量、浇筑部位等信息,填写交货检验记录(如开盘鉴定、坍落度测试报告),双方签字确认。
异常情况处理:若发现混凝土性能不符合要求(如初凝、严重离析),需立即停止卸料,由搅拌站技术人员到场处理,不得强行使用。
四、特殊场景应对措施
1.长距离运输
当运输距离超过50公里或时间超过1小时时:
采用大容量搅拌车(如12-16立方米),减少运输批次;
添加高效缓凝剂(经试验确定掺量),延长初凝时间至2-3小时;
途中每隔15分钟检查搅拌罐转动状态,防止停转导致混凝土结块。
2.泵送施工配合
若混凝土需通过泵车浇筑,运输时需确保坍落度符合泵送要求(通常为180-220mm),并在卸料前与泵工沟通,确认泵车压力、输送管径等参数匹配,避免因坍落度不足导致堵泵。
五、安全与环保要求
行车安全:搅拌车属于重型车辆,需遵守交通法规,避免超载(罐体装载量不超过额定容积的90%),转弯时注意盲区,确保行车安全。
环保措施:运输途中防止混凝土遗洒,卸料后及时清理车身及路面,避免污染环境;清洗罐体的废水需集中处理,不得随意排放。
总结:关键控制点与责任划分
商混运输的核心是“保持混凝土性能稳定”,需从车辆状态、运输时间、搅拌操作、卸料验收四个维度严格把控。企业可建立运输台账,记录每车混凝土的装料时间、运输时长、坍落度变化等数据,便于追溯问题与优化流程。同时,司机、调度员、技术人员需协同配合,确保从搅拌站到工地的全链条质量可控。